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五百零四章范本_将血
米读小说 > 将血 >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五百零四章范本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五百零四章范本

  赵君玉四月初启程西去,送行的人着实不少,这个不用细说,晋国公府长子,即便是庶出,也不会缺了友人。

  送走了赵君玉,晋国公府这里便清净了下来,只是府中唯一的成年少爷走了,而这个时代,最让人感伤的就是离别,所以府中上下,就都感觉出了那么几分凄清的味道。

  所有人的兴致都不很高,就算是赵石,也是如此。

  这一天上了早朝,又到枢密院转了一圈,瞅着不顺眼的地方,便呵斥了几句,于是,下属们便都明白,晋国公今日脾气不太好,最好不要去触霉头。

  就连想跟他商量一下事情的种燧,也改了主意,没在赵石这里露面。

  赵石小小发作了一下,才无奈的发现,没人再往他身边凑了,如此威势,没让赵石高兴起来,却有点哭笑不得。

  不觉矫情的想着,权柄太重,也有些不美……

  到了午后,本想知会一声,离衙回府,事情来了。

  国武监来人报说,国武监操典出了范本,请赵石亲往验看。

  这事情不大不小,对于枢密院而言,国武监操典什么的都是浮云,算不到国朝大事当中去。

  但在赵石这里,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,因为这和他之后的计划,息息相关。

  国武监操典编了已经有几年了,就算有他关注,进度也一直不快。其中碍难之处多多,很多地方,让人很是无可奈何。

  但去年改由国武监自己编纂,尤其是去年杏林盛会之后,进度一下便快了起来。

  其实今年年初,国武监那边就开始书写范本,到了此时,终于弄了出来。

  而且在第一时间。就报到了他这里……

  对赵石来说,这无疑是一件喜事。

  几经波折,国武监操典弄的已经非常之杂,若能完成,说是一本百科全书也不为过……

  等着看笑话的人不在少数,但在赵石看来,只要国武监操典成型。国武监这里便算是有了立身之根本。

  他赵石没那个人力物力。大张旗鼓的著书立说,只能屡屡剑走偏锋,而今终于有了一个大致上不会差太多的结果。

  他在这上面的野心也不算大,没想着凭着一本大杂烩,就去跟文圣武圣之类的人物叫板……

  他的想法很简单,就是别让文人夺了武人们的血性和志气。

  文人们能够读四书五经,武人们一样能看些书本,天下诸般杂学。也能出来透口气。

  当然,他从来不会做那些听着让人热血沸腾,却没多少实际意义的事情,国武监操典的编纂,同样如此。

  这些年下来,他也想明白了,国武监再怎么说,也是一个学院。

  如果没有自己的东西,永远都是无根之萍。说不定什么时候,就消失无踪了。

  什么东西能够长久流传?无疑是文字。国武监操典,就是国武监的根。只要能扎下来,并得到一部分人认同,那么就不会缺了养分。

  多少杰出之士,都将精力耗费在钻研儒学上面,钻研的再深,也就那么回事儿,这情形是不是能够改一改,国武监操典就是一个尝试。

  而且,这个尝试也只是个开头而已,不过,能进行到哪一步,他心里也没多少底,只能说是走一步看一步。

  而这些事情,同样可以巩固他的权位,就算失败了,其实也于他无损……

  到了这一天下午,厚厚的国武监操典手书范本便带着浓浓的墨香出现在了赵石眼前。

  如果异日,这部著作能够堪行于世的话,那么眼前这部手书范本便是珍物无疑。

  当着杜瞬卿等人的面,赵石轻轻翻开封页。

  而赵石在国武监这一呆就是数日……

  洋洋洒洒,数十篇文章,下面还有不少小节,汇聚了上百人的心血,涉及到的东西也是方方面面。

  编的很细,但在赵石看来,却还是十分粗陋。

  这就是涉及太广的副作用了,还是那句话,以国武监的人力物力,不足以编成一部震古烁今的煌煌大作,勉强一些说,只能是开一代之先河了。

  缺失之处众多,但也无法抹去这一部著作的重要性,这就是国武监操典初一面世时的结论了。

  当然,既然能称之为开一代先河,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,在这部国武监操典中可谓是比比皆是。

  尤其是军略篇中,除了摘抄自前人的兵法著述之外,第一次详尽的描述了汉家军伍的种种特征。

  这是前辈兵法大家们不曾描绘,或者可以说是不屑于叙说的地方,但实际上,对于初入行伍的军人而言,这些东西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知识。

  换句话说,国武监操典中的军略篇,不再是文人掌中之物,它更适合于普通军人的启蒙读物。

  不再那样艰深而充满哲理,平实的叙述了军伍之事,也不再摘引春秋故事,旁证以大秦历次征战中随军笔记以及老军之经验,详实而又有说服力,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军中操典……

  而膨胀的最多的还是医药篇,开始的时候,医药篇的编纂,多数偏重于军中防疫,以及外伤的医治。

  但现在,国武监操典辎重篇下面的医药篇,更像是一部真正的医书。

  初步成型的战场医疗之外,更引入了很多在杏林会上证明有效的方子,更对一些药草,做出了详细的描述,图文并茂之下,就算单独拿出来,也能编写一本草药集录了。

  尤其是其中还包括了,这几年从大秦各地送过来的草药样本。

  像是从吐蕃那边过来的番药,也就是原始的吐蕃巫医们所用的一些草药他,就头一次真正出现在了汉人书籍记录当中。

  这样的东西还不在少数蜀南,西北,草原等地特产药草,都有编入,看上去很杂,也没多大用处,但对于这个时代的医学而言,却是开创性的成就。

  这也是国武监众人数载努力的结果,其中有着形形色色的人物,衙门的影子,这无疑是国家推动造就出来的产物,凭一己之力,漫游山川所得,真的很难与之相比。

  可以想见的,之后十年二十年,甚至于更长的岁月之中,这药草一节,还将迅速的扩张填充起来,会变得越加的详实。

  这是最简单的著书立说的路径,只是自古以来站在朝堂上的人们,从来不会仔细在这个上面下功夫罢了。

  林林总总,也坐实了国武监操典初一成书,就是一本大杂烩的事实。

  而像医药篇这样在未来大有文章可做的篇章,还有不起眼的语言篇。

  这是国武监操典最末一篇,更像是大将军赵石突发奇想,而弄出来的东西,不过同样是国武监独有的东西。

  因为没有视频,也无法做出详细的讲解,这一篇编写起来,看上去很晦涩,篇幅也不长。

  只是叙述了一些地方的人,使用怎样的语言,并给这种语言取个名字等等。

  这里面包括了吐蕃,突厥,女真,契丹,党项,鞑靼,乃蛮,蒙古等异族的语言,实际上,这些语言,在相互融合,相互借鉴中,大多都有着明显的共通之处。

  这些语言的根系,已经无法追朔本源,因为时代所限,或是以国武监的人力,也没有去追朔的能力。

  主持编纂这一篇的西域女奴玛丽安娜,已经非常努力的去做了自己能做到的一切,包括回忆西域行程中,一些似是而非的地方语言,但也就只能到这个程度了。

  她既不是什么语言大师,也没有那样广博的知识,她只是一个对语言很有天分的女人罢了,而且,最重要的一点是,很少有人能帮的上忙。

  所以,这一篇文章,看上去很是不如人意。

  不过,赵石也没有苛责什么,在他看来,既然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文章,后人若是有心的话,自然会去完善,用不着他太过操心。

  而且,在他有生之年,随着大秦疆域的扩展,很多人才自然而然也就会出现在他的面前。

  当各族语言,文字汇聚而来的时候,占据先机的国武监,完全可以将语言这一篇单独拿出来,成为一个国武监当中,或是大秦外事官员们不可或缺的科目。

  最后的勘定过程,对赵石来说,有些痛苦。

  大量的文字功夫,以及横跨诸多领域的知识,让赵石觉得昏头涨脑。

  作为国武监山长,国武监操典上头一个列名的大人物,却对这许多篇章都一知半解,甚至有的根本一窍不通,这无疑是个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。

  但事情就是这般,在结束了这可以用度日如年来形容的几天之后,赵石草草的在国武监操典手书范本上写下了自己的大名,就匆匆跑去了公主府,舒缓自己疲惫的精神去了。

  大秦成武八年五月,国武监操典正式刊印,手书范本被收藏入国武监密室,后来,随着国武监的壮大以及国武监操典流传愈广,越加重要,国武监操典手书范本转于皇室收藏……(未完待续。)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mdxs123.com。米读小说手机版:https://m.mdxs123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